怎样教学生通感?——基于多元感官联动的教学策略
一、概念导入与基础认知
-
多感官互动导入(适用全学段)
- 视觉+听觉联动:播放融合天然景观与背景音乐的视频(如溪流声配夏日荷塘画面),引导学生描述“听到的色彩”或“看到的旋律”,激发感官联觉觉悟。
- 触觉+味觉体验:分发不同质感的材料(如丝绸、砂纸)与食物(如柠檬、蜂蜜),让学生用“触觉词汇”描述味觉感受(如“蜂蜜的甜味像丝绸般柔滑”)。
-
经典案例解析(适用初高中)
- 文学案例:分析朱自清《荷塘月色’里面“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”,讲解嗅觉与听觉的互通怎样营造意境;
- 诗词拓展:解读宋祁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的“闹”字,展现视觉向听觉的转化对画面动态感的强化。
二、操作训练与创作指导
-
分阶写作练习
- 小学阶段:布置“感官日记”,如“用颜色描述妈妈的声音”或“画出冰淇淋的味道”。
- 初高中阶段:
- 仿写训练:模仿《荷塘月色》句式,用通感描写“夏日的蝉鸣”或“雨后的泥土气息”;
- 主题创作:以“城市的脉搏”为题,要求融合视觉(霓虹灯光)、听觉(地铁轰鸣)、触觉(晚风)等多重感官。
-
跨学科融合活动
- 音乐与绘画联动:播放德彪西《月光》,让学生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旋律的流动感,再用文字描述画作中的“听觉体验”;
- 戏剧表演:分组演绎《傲慢与偏见’里面达西的情感转变场景,用肢体动作模拟“心被寒风刺痛”的触觉化表达。
三、辨析与批判性思考培养
-
通感与比喻的区分
- 案例对比:
- 比喻:“她的笑容像阳光”仅涉及视觉相似性;
- 通感:“她的笑容很甜”将视觉转化为味觉,打破感官界限。
- 互动游戏:提供混合修辞的句子(如“歌声如清泉”vs.“歌声有薄荷的清凉”),让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。
- 案例对比:
-
错误修正训练
- 展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难题(如“花香是圆形的”缺乏情感关联),引导分析逻辑断裂点,并改写为“花香如小提琴的颤音,在鼻腔里画出一道弧线”。
四、评价体系与成果展示
-
多维评价标准
- 基础层:能否准确识别文本中的通感手法(如辨别杜甫《春望’里面“感时花溅泪”的视觉与情感互通);
- 创新层:创作是否实现感官的天然转化与情感共鸣(如“父亲的背影是厚重的钟声”兼具触觉与听觉的深沉感)。
-
成果展示形式
- 小学:举办“感官画廊”,展出“声音的绘画”与“气味的拼贴”;
- 初高中:编辑班级文集《通感札记》,收录杰出习作并标注修辞亮点(如标注“咖啡的苦涩在舌尖跳起探戈”为“味觉-动态视觉”转化)。
五、教学资源与工具推荐
-
经典文本库
- 高中必读:鲁迅《阿Q正传》(触觉化心理描写)、简·奥斯汀《傲慢与偏见》(情感通感);
- 小学推荐:郭风《叶笛》(“笛声里有青草的香味”)。
-
数字化工具
- 感官模拟APP:如“Sensory Canvas”可将声音波形转化为色彩图谱,辅助学生领会通感的跨模态特性;
- 互动写作平台:利用“修辞大师”AI工具实时检测习作中的通感运用密度与创新性。
通感教学需遵循“感知→解析→创新→评价”的螺旋式路径,通过文学经典解剖、跨学科操作和分层训练,培养学生打破感官界限的创新能力。教师可参考朱自清案例、音乐绘画联动法等策略,结合学段特点设计差异化课程,最终实现“让文字拥有温度与旋律”的教学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