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养狗的习俗可谓历史悠久,其盛行时代可追溯至多个朝代。
我们要提到的是商朝,据史书记载,商朝时期,犬类就已经成为贵族阶层的宠物。当时的犬种繁多,既有狩猎犬,也有观赏犬,这些犬类不仅为贵族们提供了陪伴,还在狩猎、看家护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。
进入战国时期,养狗的风气更是盛行,这一时期,犬类在军事上的影响日益凸显。战国七雄中,赵国的赵武灵王就曾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犬队,用于战争中的侦查和攻击,民间也流行养狗,认为狗是吉祥的象征,可以驱邪避凶。
汉代,养狗习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。汉代宫廷中,犬类更是被视为珍贵的宠物,汉武帝时期,就有专门饲养犬类的机构,名为“犬监”,民间养狗也蔚然成风,大众认为狗具有忠诚、勇气的质量,因此将狗视为忠诚的伙伴。
唐宋时期,养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进步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道:“养犬非为猎,看家是吾家。”这反映了当时大众养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看家护院,宋代,犬类品种更加丰富,有专门培育犬种的机构,如“犬场”。
明清时期,养狗习俗依然盛行。明朝皇帝朱元璋就非常喜爱狗,曾下令禁止杀害犬类,清朝时期,宫廷中也设有专门的犬场,饲养各种犬种,民间养狗习俗也得到了传承,狗被视为家庭的重要成员。
从商朝到明清,养狗在古代中国一直盛行不衰。这一习俗不仅反映了大众对犬类的喜爱,也体现了犬类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,在今天,养狗依然是一种普遍的爱慕,犬类也成为了人类忠实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