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后妈遇上”想做熊的孩子”
“想做熊的孩子”是什么样的?大概就是那种明明能好好说话却非要捣蛋,能安静待着却偏要闹腾的小家伙。就像参考文章里的男孩,从拒绝叫”妈妈”到往水杯里撒盐,每一步都在试探后妈的底线。这样的孩子并非天生叛逆,而是用”熊”的方式表达不安——父母离异、新家庭重组,他的全球被打破了,只能通过捣乱来确认”爸爸是否还被自己独占”。
后妈难当吗?当然!但难题或许不在于孩子多”熊”,而在于我们是否读懂了他行为背后的潜台词。
为什么孩子非要”做熊”?
那个半夜敲门要爸爸陪睡的举动,真的只是任性吗?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”退行”——当孩子感到焦虑时,会退回更幼稚的行为模式。父母离婚时他才3岁,现在7岁却突然要人陪睡,这分明是在说:”我害怕再次被丢下。”
而往水杯加盐的恶作剧,更像一种笨拙的”权力宣告”:”这个家还是我说了算!”儿童心理专家李玫瑾说过,所有孩子的难题行为,都是对成长环境的反馈。与其气恼”熊孩子太难管”,不如想想:他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式刷存在感?
三步化解”熊孩子”敌意
1. 先连接关系,再树立制度
参考文章里的后妈劝丈夫去陪孩子睡觉是对的,但可以更进一步——主动提出:”今晚我们一起给你讲故事好不好?”让孩子觉悟到”这个阿姨不是来抢爸爸的”。切记:永远别在孩子面前和丈夫争执”该陪谁”,这会加剧他的竞争心态。
2. 给”熊行为”找个替代出口
孩子撒盐是由于无聊还是发泄?不妨带他一起烘焙:”今天咱们做饼干,你来负责放盐怎么样?”当他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参与感,恶作剧的冲动天然减少。
3. 建立”同盟感”的小仪式
比如每天早晨和孩子碰杯喝水:”干杯!今天的水肯定没加料~”用幽默化解尴尬。也可以约定”秘密暗号”,当他感到不安时就捏三下你的手,而不是搞破坏。
后记:没有天生的熊孩子,只有未被读懂的心
那个”想做熊的孩子”,其实在等一句:”我看见你的害怕了,但我们会一起好好生活。”参考文章中的后妈如果能在丈夫揍孩子时拦住他,蹲下来问:”你不叫我,是不是担心我叫你爸爸不要你了?”或许故事会有不同走向。
当后妈确实像走钢丝,但别忘了——孩子比你更怕摔下去。下次再遇到”熊行为”,不妨先给他一个拥抱,毕竟,盐水的滋味,哪有眼泪咸呢?